齐越传媒学院以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奠基人、播音泰斗齐越先生之名命名,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传媒英才为使命。经过多年建设,学院已形成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为双核心的学科架构,构建起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四大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集群。这种学科专业布局,既契合传媒行业融合发展趋势,又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截至目前,学院已累计为京津冀地区输送优秀传媒人才近千名。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沧州广播电视台、张家口广播电视台、承德报业集团、山东烟台电视台等地方主流媒体机构,以及京津冀地区各级融媒体中心、政府宣传部门、互联网企业和传媒公司,形成了覆盖传统媒体与新兴业态的就业网络,为区域传媒行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形成显著的行业影响力与人才辐射效应。
自建院以来,齐越传媒学院一直立足传媒行业人才需求,以“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时代传媒人”为目标,目前已形成四大特色育人体系,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一、红色文化育人,形成铸魂培根的思政教育范式
学院将齐越精神作为思政教育核心资源,构建“浸润式、体验式、实践式”育人模式。依托齐越教育馆,由党委书记上党课并为“齐越班”授牌仪式,开展党员先锋岗实践,组织教师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每年坚持两次开展齐越墓祭扫活动。其中,“齐越班”以“传承齐越精神,争做行业先锋”为班训,实行“双导师制”(专业导师+思政导师),开展经典诵读、红色作品创作等特色活动。学院创新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融入“红色新闻史”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开展助农实践活动,撰写深度报道;在《广告创意》课程中,开展“红旗广播站”“乡村振兴公益广告创作”项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实践。近三年,学生创作6部乡村振兴作品登上学习强国平台,3部作品分获“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
二、“周行计划”育人,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模式
学院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周行计划”育人体系。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档案,从大一入学起配备学业导师、实践导师与职业规划导师,形成“三师联动”培养机制。导师团队通过“周指导、月总结、学期考核”,在专业学习、实习实践、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精准指导。例如,针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导师团队根据其兴趣特长,指导组建短视频创作、新媒体运营等项目小组,对接企业需求开展实战训练。
学院建立“四维评价”体系,将课程成绩、实践成果、竞赛表现、职业发展纳入考核指标,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该模式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水平,近三年学生获创新创业大赛多项。
三、社会服务育人,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平台
作为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院构建“语言+文化+技术”推广模式,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育人价值。在“童语同音”计划中,开发“线上课程+线下培训+智能测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为新疆、云南、广西等地培训教师500余人,相关成果获教育部通报表扬。在文化传播领域,选派学生参与成都世界园林博览会、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等重大活动解说,张龙萱同学为国家副主席韩正讲解的事迹被《新闻联播》报道,彰显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长城新媒体、沧州广播电视台、沧州报业集团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承担“大运河文化带传播”“乡村振兴品牌建设”等课题18项;为市人大、政协设计“一图看懂人大工作报告”,为河北省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制作专题片,多次收到表扬信;与12所中小学开展“语言文字帮扶计划”,开发校本课程《诗经诵读指要》,培训教师300余人次,形成“高校—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网络。
四、品牌矩阵育人,形成专业融合的创新实践体系
学院以专业群为依托,打造“齐传”系列品牌课程与项目,形成“一专业一品牌,一课程一特色”的发展格局。“齐传添翼”新媒体实战项目聚焦乡村振兴,开展旱碱麦直播助农活动,新华书店正版图书销售活动,被人民日报、央视频、长城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报道;“齐传红石榴”志愿服务团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宗旨,开展“双语播音培训”“民族文化传播”等活动;“诗经诵读”项目通过“学习强国”平台传播,累计点击量超9000万;开设“周末诗经品读会”党建读书服务品牌,形成全国图书馆学会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案例。
这些品牌项目以课程为载体,以实践为驱动,实现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培养。学生在项目中担任策划、编导、主持等多元角色,平均每个项目参与学生达30人,孵化创新创业团队3个,学生在校创建公司2个,获省级以上奖项多项。
齐越传媒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传媒学院,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传媒人才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