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至12日,由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教育厅等单位主办,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承办的2025年“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秦皇岛落下帷幕。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广告学专业学生郑嘉玮、杨阳、徐莹、冯博宇在于园园、安琪老师的指导下,凭借作品《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采集与创新传播》从全省113所高校的7万余名参赛学生中脱颖而出,斩获省赛一等奖。
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竞赛现场,团队成员准备了多种沧州非遗产品,将非遗元素融入展陈空间,生动展现大运河沧州段非遗传承的现状与创新成果,吸引了众多评委与观众驻足。在项目陈述环节,徐莹同学以“口述史+数字化”为主线,系统汇报了项目的具体情况与创新突破。面对评委质询,团队成员从容应答。针对“做了哪些创新性传播”的提问,郑嘉玮同学指出,项目基于广告学专业特色开创了“构建非遗口述史档案库”、“开展新媒体技能援助”、“推进非遗品牌化发展”的非遗创新传播三维路径,为高校参与非遗活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自2023年项目启动以来,团队在指导教师于园园、安琪带领下,团队历时两年,完成10位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采集录音12小时、音像资料500余份、访谈资料10万余字。在田野调查阶段,团队系统记录非遗传承人“活态传承”的实践智慧。其中,对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传承人高殿华夫妇的跟踪调研,为“双印坊”打造品牌视觉资产,显著提升品牌辨识度。探索非遗传播新模式,助力“韩宝菊剪纸”面向。
在传播实践层面,团队创新性地将非遗传播与高校育人体系深度融合。通过“运河拾遗·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团队成员面向2000余名学生进行校园推广,在沧州师院微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发布7篇深度报道与6个活动视频,累计浏览量突破10万人次。调研活动获得搜狐网社会媒体的报道,显著提升了项目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相关实践成果被沧州大运河研学旅行有限公司采纳,纳入其文旅融合项目规划。
项目成果不仅在实践领域取得成果,更在学术研究层面形成重要突破。学生团队成功申报沧州师范学院科技创新专项《沧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采集与研究》以学生科研为路径推动非遗保护“青年参与”。指导教师于园园基于团队口述资料撰写的专著《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传承人的传播实践与文化建构》,获202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出版资助。团队采集的口述档案已成为团队指导教师主持省社科基金与省社科联课题的重要研究基础。
谈及项目意义,团队成员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学术研究与传播实践的双向赋能,让非遗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资源,在青年群体中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正如大赛主题“青春印冀 共创未来”所昭示的,这支年轻的团队正以青春之力守护运河文脉,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书写非遗传承的新篇章。(通讯员:徐莹 指导教师:于园园 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