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8月26日,齐越传媒学院“运河拾遗”实践团队有序深入开展“运河商脉·非遗薪传”大运河沧州段老字号品牌发展与活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该院副院长安琪及广告专业教师于园园、赵子剑的悉心指导下,实践团队先后前往东光、泊头、黄骅、肃宁开展实地调研,探访了“旺茗园”、“时记”、“帝鉴”、“丽绣坊”四家河北老字号品牌,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与传承脉络。
步入“旺茗园”食品,探寻东光老字号品牌成长轨迹
7月10日下午,“运河拾遗”团队来到东光县,走进河北老字号旺茗园食品有限公司,探寻“旺茗园”这一河北老字号品牌的发展轨迹。“旺茗园”品牌自1907年创立至今已传承五代,专注于宫廷凉糕的研发生产。团队首先参观了企业生产车间、了解中式凉糕的生产流程与工艺,参观结束后对企业负责人金桐正与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调研团队聚焦于老字号品牌发展传承的五大维度开展调研:一是品牌历史溯源,涵盖品牌起源、发展历程;二是产品特色与工艺传承,探寻企业传统工艺与现代锁鲜技术创新融合;三是企业的市场与销售情况,了解老字号品牌企业的核心消费群体、销售渠道与产品消费场景;与此同时关照企业文创与品牌传播、企业未来发展规划,探寻老字号品牌知名度的拓展方式与拓展方向。“运河拾遗”团队通过系统调研与深度交流,掌握了“旺茗园”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发展现状。清晰感知到老字号在传承传统风味核心优势的基础上,以开放姿态积极引入科技手段、拓展市场版图的发展态势。


走进“时记”香油,解锁泊头老字号品牌发展密码
7月11日上午,“运河拾遗”团队来到泊头市,走进沧州时记香油制品有限公司,探寻河北老字号品牌“时记”背后的深厚底蕴与创新发展之路。“时记”香油始于清朝末年,历经数代传承,凭借着精湛的工艺和醇厚的口感,在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积累了良好的品牌声誉。团队师生对企业负责人时喜亮进行了访谈,探寻“时记”品牌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通过与品牌负责人的深度访谈,大家详细了解了“时记”香油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运营模式,以及品牌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随后,团队成员参观生产厂区,感受品牌对工艺原料的执着与坚守。此次探访,“运河拾遗”团队深刻感受到老字号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发展的品牌魅力。


寻味“帝鉴”食品,见证黄骅老字号品牌一路生花
7月14日上午,“运河拾遗”团队走进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深入探寻河北老字号品牌“帝鉴的文化底蕴与发展脉络。作为扎根地域特色的老字号品牌,帝鉴食品以黄骅旱碱麦磨制的“麦芯粉”为核心原料,匠心制作面花等传统食品,其面花制作技艺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以精巧的造型、醇厚的麦香承载着黄骅地区独特的民俗记忆与地域文化。团队师生访谈了企业创始人,系统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内核与市场销售概况,直观感受到品牌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坚守与践行。随后,团队成员围绕品牌发展核心议题,倾听品牌当前在文化传播、市场拓展中的实际需求,并达成合作意向,后续团队将为企业提供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构建、品牌专属IP打造、特色研学内容研发等专业智力支持,助力非遗技艺传播与品牌文化沉浸式体验,为老字号品牌的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驻足“丽绣坊”工艺,领略刺绣老字号品牌的一针一线
8月26日上午,“运河拾遗”团队走进沧州丽绣坊工艺品有限公司,探寻河北老字号“丽绣坊”品牌的独特绣韵。“丽绣坊”出品刺绣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传承意义,代表作被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永久收藏,多次为国事活动提供国家礼品。团队首先与企业负责人、沧州市级物质文化遗产锦丝绣传承人王志娟进行访谈,负责人讲述了“丽绣坊”品牌从创立到发展几代传承的历程,品牌文化内涵、公司主营产品范畴。访谈结束后,团队师生深入企业生产车间,了解手工绣、手推绣、电脑绣工艺及产品生产流程,感受老字号品牌传承传统刺绣技艺与融合现代元素的创新举措。随后,团队进一步结合自身实践方向,与企业围绕品牌发展需求展开交流,重点了解丽绣坊在新媒体传播与品牌传播方面的实际诉求。经过充分沟通,明确了用人合作意向,未来双方将力争在品牌文化推广、非遗传承项目开发等领域开展联动,为老字号品牌活化与团队的实践探索搭建双赢桥梁。

从七月的暑气初盛到八月的夏意渐浓,“运河拾遗”团队以脚步丈量运河沧州段的商脉肌理,用专业赋能老字号的传承新生。团队不仅系统梳理了四家河北老字号跨越百年的传承脉络,更深度挖掘出运河文化滋养下老字号的独特精神内核。实践中,团队以广告专业的学科优势为支点,既完成了对老字号历史溯源、工艺传承、市场现状的系统性调研,更针对性回应企业需求助力老字号突破传承瓶颈、实现品牌升级的实际动能。此次实践,既是我校“以实践育人才、以专业助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团队用青春力量激活运河非遗生命力的有益探索。未来,团队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更精准的品牌服务方案,助力运河畔的老字号在新时代的消费市场中焕发更持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