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张海燕教授参与录制的大型系列专题片《沧海运河谣》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黄金时段播出。该片以运河文化为经纬,编织出历史纵深与人文温度交织的璀璨画卷。其中,张海燕教授参与的“诗经潮音”板块之“《诗经》与沧州美食”,将千年古韵与地方特色巧妙融合,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动的叙事风格,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在拍摄现场,张海燕教授与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洛勇、央视春晚“黛玉”扮演者姚尧及四位留学生围坐论道,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镜头前,张海燕引经据典:从《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追溯青县羊角脆的千年种植史;借“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解读沧州金丝小枣的采摘传统;以《鲁颂·泮水》“食我桑黮,怀我好音”探寻泊头桑葚的文化寓意。她让《诗经》中的饮食记载与沧州风物一一呼应,使当地美食在古老诗篇的映衬下更显韵味。

深耕古典文学与地方文化研究多年的张海燕教授,此次借央视平台让《诗经》饮食文化“活”了起来。“《诗经》不止是诗歌的殿堂,更是一部记录古人生活的百科全书。”她表示:“沧州作为运河古城,其饮食文化与《诗经》记载有着天然共鸣。希望通过解读,让观众在品味美食中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为沧州文旅发展注入历史厚度。”
张海燕教授与主创团队在酷暑中坚守匠心,以汗水打磨细节,最终呈现出“穆如清风”的节目质感。《沧海运河谣》的播出,既是对运河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我校学者参与文化传播实践的生动体现。张海燕教授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大众文化产品,彰显了我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实力,也为传统文化传承贡献了高校力量。

目前,《沧海运河谣》仍在央视新媒体平台及沧州电视台持续热播,“诗经潮音”板块已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观众感慨,这场《诗经》与美食的邂逅,不仅让他们重新认识了经典与饮食文化的关联,更对沧州风物心生向往。此次专题片的成功播出,为我校搭建了展示学术成果与文化影响力的平台,也将激励更多师生投身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