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底,齐越传媒学院朗诵体验厅内气氛庄重而热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4级的39名学生身着笔挺的播音正装,迎来了播音发声课程的结课测试。齐越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潘治钢、课程主讲理论教师张海燕、小课辅导教师李婷婷以及副院长白晓清共同担任评委,全程见证同学们一学期以来的专业成长与蜕变。

此次结课测试精心设计了四项考核内容,全方位检验学生们的专业技能。第一轮呼吸用气测试中,每位同学依次登台,通过长呼吸、快吸慢呼等多种气息控制技巧的展示,充分展现出扎实的气息基本功。平稳绵长的气息输出、灵活自如的气息转换,彰显着同学们对气息控制能力的熟练掌握。

第二轮口腔控制测试以绕口令为主要考核形式。从难度较低的基础绕口令,到极具挑战性的高难度绕口令,同学们凭借清晰的咬字、准确的发音和流畅的节奏,展现出了口腔肌肉的灵活配合能力。现场,“八百标兵奔北坡”“四是四,十是十”等经典绕口令在同学们口中快速而清晰地流淌而出,赢得了评委老师们的频频点头。

第三轮吐字归音测试中,同学们选择经典古诗词进行诵读。在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每一个字音都做到了字正腔圆,从字头的准确弹出,到字腹的饱满充实,再到字尾的圆润归音,同学们将吐字归音的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经典诗词在声音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魅力。

最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当属第四轮情气声结合测试。同学们以10人为一组,现场抽取朗读题目,共同完成一篇文章的诵读。此次选取的作品涵盖多个重要领域,既有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梦李白》,让同学们在诵读中感受古人深厚的情谊与文化底蕴;也有反映革命文化、彰显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精神的《红铁》;还有体现廉洁文化、讲述革命先辈优良家风的延安红色故事《习仲勋的家风》。此外,作为齐越传媒学院每届学生必选的篇目,《用生命播音的人》中齐越在大礼堂朗诵的片段也出现在测试题目中。这段反映抗战胜利后进步青年学生以声音为武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尖锐斗争的经典内容,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播音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在诵读过程中,同学们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巧妙调整气息状态,塑造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声音形象,真正实现了情、气、声的完美融合。

测试结束后,辅导老师李婷婷代表小课教师团队,对同学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她也针对同学们在测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并对即将开启的播音文体创作课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美好期望。副院长白晓清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为同学们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突破自我。

随后,党总支书记潘治钢发表讲话。他对同学们的精彩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语重心长地强调:“播音发声不仅是一项专业技能,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在追求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始终坚守为党发声、为人民发声的初心。要让每一次发声都传递正能量,都能为时代鼓与呼。”潘书记的这番话,既是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也为同学们未来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课程主讲理论教师张海燕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价。她指出,在这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在理论知识学习上表现出色,掌握得较为扎实,还积极参与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同学们曾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录制《在诗经里读中国》,用声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走进图书馆开展纪念活动;还在期中考试期间参与新华书店“青春荐书人”活动,完成视频拍摄和好书朗读任务,众多同学凭借出色表现斩获各类奖项,其他同学也收获了优秀奖。


然而,通过此次考试也暴露出同学们在气息控制和古诗词诵读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情气声结合上,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要学会运用更精湛的声音技巧去诠释作品的思想感情,最终达到以情运气、以气托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测试结束后,郑炜同学的一席话引发了同学们强烈共鸣。她激动地说道:“去年刚入学时,在专业技能测试中,我的成绩是最差的,处于垫底位置。那段时间,我感到十分迷茫和焦虑,甚至对自己的专业选择产生了怀疑。但幸运的是,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耐心帮助下,经过播音发声课和普通话语音测试课系统而专业的训练,我逐渐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和自信。今天,在呼吸用气测试中,我竟然取得了92分的全班最高分,这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成绩。这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积累,就一定能够实现自我突破。”郑炜同学的成长经历,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也让大家看到了努力与坚持的力量。

此次播音发声课程结课测试,既是对齐越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4级学生学习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课。相信在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与指导下,同学们将牢记为党发声、为人民发声的初心与使命,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播音人才,在播音主持领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