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二十周年。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学论断。这一科学理念宛如一颗宝贵的种子,在之江大地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逐渐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坚定共识和自觉行动,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一以贯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深刻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1. 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良好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为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 破坏生态环境(牺牲绿水青山)会削弱生产力基础,例如污染导致耕地退化、水源短缺,反而制约经济发展;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 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可实现转化
- “绿水青山”蕴含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能转化为“金山银山”。比如:
- 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康养产业等绿色经济形态,让生态资源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 优质的生态环境能吸引人才、资本等要素聚集,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如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更倾向布局在生态优良地区)。
3. 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 这一理念否定了“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增长”的传统模式,强调通过绿色发展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同。
- 要求在发展中优先保护生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式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最终达到两者的统一。
4. 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逻辑
- 绿水青山是“可再生资源”,保护它能为后代保留发展的潜力;而过度追求短期“金山银山”导致生态破坏,会透支未来的发展空间。
- 其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确保代际公平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一理念从根本上重构了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既体现了对生态规律的尊重,也包含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共享内容:豆包AI生成)